浙江海港微信公众号推出“走遍浙江海港”系列报道,以十年为经纬,以港口为坐标,循着一线海港人的足迹,探寻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一体化运作十年来,所辖每一座码头及其服务保障单位背后的破局之策、奋进之力与时代之变。让我们跟随镜头与笔触,共赴这场跨越十年的“同心同行之约”。 在宁波舟山港金塘港区大浦口集装箱码头,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进行——百余辆无人集卡如精密钟表的齿轮一般穿梭于堆场与桥吊之间,没有驾驶员,甚至没有驾驶室,只有智能系统闪烁的指示灯在宣告:这是属于未来的港口。作为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战略下的智慧码头标杆之一,这里承载着“全球第一大港”的智慧雄心。 为何在毫不起眼的金塘岛上,无人集卡能驶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带着疑问,记者来到甬舟公司数智科创中心。在这里,清脆的键盘声此起彼伏,灵感的交锋激烈碰撞,放眼望去都是年轻的面孔,也是未来的希望。记者在人群中找到了此行的采访对象——软件开发员胡豪炜,一位无人集卡的“灵魂缔造者”。 胡豪炜的父亲是传统码头的老职工。小时候,父亲常带他到北仑山出海口,指着海峡对面告诉他:“那边是金塘岛,以后会建起一个集装箱码头。”那时起,他就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超越父亲的高度,去窥见港口的未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21年9月,毕业于机器人工程专业的胡豪炜如愿登上金塘岛,从此与无人集卡结缘。 彼时,甬舟公司仅有13辆“懵懂”的无人集卡,它们时常在转弯时卡顿,面对暴雨天气“罢工”,甚至把集装箱错运到隔壁堆场。 “就像教孩子学走路,得反复调整算法参数。”胡豪炜回忆起来,言语间满是感慨。技术团队为每辆车建立独立调度平台,通过数万次仿真测试,让无人集卡学会与桥吊、龙门吊的紧密配合作业、夜间低照度环境下与雨雾天的精准定位、学会灵活决策复杂的路口交通流。 2022年12月,甬舟公司首次进行无人化作业,这群“钢铁学徒”迎来首次大考。主持集卡无人化编队作业的胡豪炜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幕,“很激动,也有点慌。”他描述起那天的感受,比喻那感觉就像老父亲第一次见到孩子学会走路。那天早上,6辆无人集卡共完成了41自然箱的编队作业。“虽然效率只有人工的30%,但证明了传统集装箱码头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并非天方夜谭。” 首战告捷,也带给胡豪炜所在团队同事们无穷的信心。此后的时间里,他和同事们加紧研究调试,努力让无人集卡跑得更快、更顺畅。 一次次测试中,无人集卡在无人化实船测试中逐渐变得游刃有余,捷报频传:2023年3月下旬,实现1路全天候全船无人化作业;10月下旬,首次在干线船作业中实现与传统集卡混行;11月初,实现3路全天候无人作业常态化;11月底,无人集卡首次实现6路桥吊协同作业,作业效率与传统人工驾驶集卡接近……无人集卡已然成为了码头生产的得力干将。 发展之路并非都是坦途。当2023年年底尝试8台桥吊、近60辆无人集卡同时自动化作业时,平台建设不全、管控人手不足、船时效率不够……承压测试下的众多问题暴露出来。 仿佛一夜之间,大家的态度产生了180度的扭转,无人集卡项目是否“打入冷宫”,业务团队和技术团队陷入激烈争论。业务团队认为无人集卡效率低下,影响码头生产作业,应当放缓项目进度;技术团队则坚信这是未来趋势,即便当下困难重重,“踩坑”也是必经之路。 争论的最后,大家决定集合双方力量组成4个操作队之外的“第五纵队”,协同推动效率和技术的双重优化。行动是有效的,三个月后,无人化作业的单机效率提升近50%。 2024年,甬舟公司完成无人化作业70万标准箱的成就,并达成无人集卡全域自动化作业的目标。 “无人集卡的普及并非简单地取代人力,而是重塑港口生态。”这些年,胡豪炜一直探索在港口智慧化建设的前沿,无人集卡的出现不是简单地降低人力成本,更是为了让港口向着更加安全、高效和绿色低碳发展。 “父亲总说,他们那代人用肩膀扛起了港口,而我们则用‘代码’重塑港口。”胡豪炜看向屏幕,又一批集装箱被无人集卡精准送达。 夕阳下,胡豪炜站在码头边,看着无人集卡群沿着海岸线列队作业,宛如等待启航的钢铁舰队;远处,宁波舟山港金塘港区的灯塔与5G基站遥相辉映……此情此景,仿佛在诉说:港口的故事,不光是改革创新的故事,也是个人和团队成长的故事。 记者手记 无人集卡的故事,是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的交响曲。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港口,从不是机器与人的博弈,而是数据与经验共舞、效率与情怀兼得的中国答案。在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的浪潮中,金塘港区正以“无人”之力,书写“有为”的新传奇。 
来源:浙江海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