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箱趣闻
  当前位置:首页 >>  集箱趣闻


40周年话巨变:两代海港人难舍海港情
发布时间:2018-12-10 14:02

改革开放的故事

40周年话巨变:两代海港人难舍海港情

在上港人的故事里,强烈地感受时代变迁、感受上港巨变、感受强港的温度

 

 

       

父亲带我看海港

         正值一年一度的暑期家庭日,有机会带家属参观自己工作的地方——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得知要去参观“无人码头”,父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还未出门便回忆起小时候民生码头万吨粮仓和码头工人扛大包的故事。

 

       “40年前的民生码头尘土飞扬,到处都是麻袋和箩筐,四处弥漫着汗味、水果味,改革开放前,散粮、散糖都是在这里集散的。”父亲特地开车沿着杨树浦路行驶,一看到码头粮仓,声调就提高了几度,“现在它的颜值可高了,上世纪远东第一码头变身‘东方百老汇’啦!”父亲从小就住在民生码头附近,他告诉我,改革开放后,绝大部分装卸操作都实现了机械化,千百年来压在码头工人肩上的重担一下子就丢掉了。

 

      “这个是门机,做散货用的。”车辆行驶至军工路,父亲指向岸边的庞然大物,“30年前,至少有90%的煤炭、70%的木材和50%的钢材是通过港口进入上海的,就靠门机这种大吨位的起重机械来提高生产效率!”80年代是码头装卸工艺和技术创新的大时代,如今,为数不多的门机就像矗立在江边的巨人,凝视着新世纪浦江两岸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上港人忙碌和奋斗的历史。

 

       “哟,S20上集卡那么多啊!”在父亲印象中,20年前,集卡可是“稀罕货”,集装箱来了,拆完再用散货车拉走,当集装箱越来越多之后,才由散货车改为集装箱卡车。上海港在全国集装箱运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992年全年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3.1万TEU,占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26.4%,这标志着上海港在港口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到了,到了!”父亲激动地指着一排排红白相间的大型桥吊,“洋山深水港区,气势磅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10多年前,2005年开港的吧!”“这的确是洋山深水港区,不过您现在看到的是全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自动化码头!”还来不及向父亲介绍洋山港区的发展历史,我们已抵达中控塔楼下。15楼控制室内,桥吊远程操作员整齐地坐在操纵台前,只需轻轻推动手柄,就可以同时监控整个港区内所有桥吊的工作,就连女生都能驾驭重型机械。远眺码头前沿,红色的桥吊、轨道吊依次排开,巨大的集装箱被迅速抓起,稳稳落在无人驾驶的自动导引车上,由它们来回运送。“太不可思议了,若大的码头装卸现场没有一个人。”今昔对比、感慨万千,在码头边上住了大半辈子的父亲记忆翻涌……

 

        返程的路上,父亲兴奋地像个孩子,“我们都赶上了好时代,这一次中国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感叹着一个小渔村如何从深海“造”出全球单体最大的自动化码头;自动化码头“大脑”第一次用上“中国芯”;全面实现“智能装卸”和“零排放”。原本应是我给父亲介绍自动化码头,实则为父亲一路带我领略了上海港的变迁。

       悄悄告诉你们,我的父亲其实并不是上海港人,然而却每天坚持散步到北外滩滨江看一看,就像他小时候每天都要去民生码头瞧一瞧,今天的上海港又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尚东分公司 孙知欣)

 

 

两代海港人 难舍港区情

 

 

        前不久,五十有四的傅胜清在家中打扫屋子时翻出一本布满灰尘的旧书,他如获至宝般拿来与我分享。这是一本名为《海港》样板戏的故事书。傅师傅边翻书边如数家珍地同我聊起“两代上港人在上海港改革开放中的故事”。

 

        傅胜清出生于60年代初的一个海港工人家庭。据傅师傅回忆,他父亲打小流落至上海,为了讨生计在开平码头(后来的上港六区)做了40多年拉板车、扛大包的苦力工。小时候,父亲常带他到开平码头上玩耍,黄浦江面上大小船只往返穿梭的壮观场景,让他从小就爱上了黄浦江、爱上了可以近距离眺望浦江美景的开平码头,从那时起,对港口的情愫便深深埋进了他的心间。60、70年代,码头上多为人力作业,搬运工们工作量重而累、多而苦,忙完一天工的父亲,一回到家连洗漱都顾不上倒头就睡。

 

        儿时顽皮的傅师傅几乎天天和父亲一起到码头“上班”,印象最深的一次,父亲因为工作忙没空照顾他,又担心他的安全,不得已用麻绳把他绑在了离作业区域较近的休息棚柱子上,无法动弹的他却将父辈们工作的场景深深烙印在了心中:“老码头们先用平板车把一包包麻袋包拖到码头边,随后用一块大方形厚布往肩头上一披,一人搭把手,俩人配合一拎,另一人顺势一转身,大大的麻袋包就稳落在一个人的肩背上,日久熟练的动作,迈着小碎步,哼着‘欧嗨欧嗨’的小调,顺着窄窄的、长长的跳板上船,到了舱口边,腰一挺,麻袋包就准准地滑进舱内”。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人力作业场景,在傅师傅说来,就像是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历历在目。

 

       傅胜清高中毕业后便顶替退休的父亲,接过了那块用了几十年的“搭肩布”,在开平码头扛起了大包。就这样,他和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海港工人,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港二代”。傅师傅说道,上班的第一天,师傅便让他扛着“青年突击队”的红旗到外轮上搬尿素包,每个舱下分4个关点,每个关点下由两个人负责把纱绳网络铺开,再把尿素包放在网络上,每张网络上整齐地码放32包,用扎关绳对角一收,最后由舱外吊机吊出舱,卸到码头上的平板车上再拖进场地。一天的劳作虽然辛苦,但是在他看来,和父辈们相比这已幸福很多,因为随着小吊车、小拖车、大门机的相续出现,宣告全人力作业时代的落幕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来临。

 

       进入90年代,上海港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驶入了“快车道”,尤其是外高桥各期相继建成,上海港跨入机械化时代。2005年,洋山深水港区一期码头的全面建成和成功运营,助上海港实现了从“河港”、“江港”到“海港”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上海港从百年老港迈向世界强港的重要标志。时年41岁的傅胜清响应集团号召,从老港区来到盛东公司,投身于洋山港区建设。

 

       当他踏上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洋山码头,看到巨轮云集、桥吊林立、千米码头、负16米以上水深的现代化集装箱泊位,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他想起了父亲,想起了儿时见到的黄浦江面场景,想起与父亲一路艰辛走来、见证上海港沧海巨变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感慨和自豪。采访中的一个细节让笔者印象颇深,当一连串的回忆叙述完后,老傅突然仰头看向蓝天,眼中饱含泪光许久不语,仿佛是在向天堂的父亲说:“父亲,您看到了吗,上海港真了不起啊。”

 

       

        如今,两鬓斑白的傅胜清师傅已不再年轻,他告诉笔者:“还有6年我也将告别上海港,离开这片奋斗了一辈子的码头,说心里话我非常舍不得。这些年,上海港的巨大变化犹如火箭升空,洋山四期的建成更让上港跨入智能化时代,作为海港人我感到十分骄傲、自豪和感恩,感谢上海港给我们家两代人带来了福泽。国家在发展,改革开放在延续,相信上港集团的未来大无穷。”

 

                                                                                                                 (作者:盛东公司 刘文卿)


 

                                                                                                           来源:上港家园、文章选自上海《海港报》2010期4版

 
机遇中国 滨海宁波全球传播行动启航
跨国快递快速高效 小商品跨海次日达
新加坡将计划扩建其裕廊岛码头
全工艺流程碳捕集系统实船项目交付
中船自主研发首艘氨燃料动力集装箱船
日本计划实施油改氢轮胎吊项目
山东港口青岛港大批火龙果“来袭”
ONE 3500TEU氨动力集装箱船获得AiP
中国至美国海运集装箱量全年下降13%
辽港集团奋勇争鲜 车厘子季拉开帷幕
 

版权所有©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 沪ICP备10215705号

运营 烟台华东数据科技有限公司